科學儀器被稱作科學家的“眼睛”和高端制造業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是現代工業的重要支撐,王健把儀器產業形容為國家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的“急先鋒”。
作為中國高端分析儀器領軍企業,聚光科技成立近20年里,累計投入研發費用20億元,已在光譜、色譜、質譜等方面開發出20余項技術平臺,成功應用于工業、環保、實驗室和臨床醫藥等30多個細分領域。該公司連續5年入選“福布斯中國潛力企業”,2019年進入“中國專利500強”榜單。
“超越日系,沖進全球前十!”對于聚光科技未來5至10年的規劃,王健非常自信。
不安分的“科學狂人”
1970年出生于浙江的王健酷似北方漢子,濃眉大眼、長相粗獷,崇尚極簡生活——簡單到不修邊幅、不應酬、不交際,但科學基因強到“爆棚”。
17歲的時候,王健考入浙江大學天才少年班——竺可楨班;1997年獲浙江大學光學儀器專業博士學位;同年獲全額獎學金考入美國斯坦福大學就讀,師從美國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機械工程系主任羅納德·漢森教授,成為漢森教授的第一位中國學生;2001年回國創立聚光科技并擔任首席科學家……
談起回國創業的初衷,王健直言自己的家國情懷,“在斯坦福認識到半導體激光氣體分析技術,具有代替傳統采樣氣體分析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希望改變當時中國在過程氣體分析技術及分析儀器技術水平落后的局面。”
斯坦福大學良好的創業氛圍也點燃了王健的創業激情。在斯坦福大學,工科的學生都會選修一些創業課,學校會經常邀請成功校友回校分享創業經歷,當時雅虎、谷歌創始人的創業故事對王健觸動很大。就在斯坦福大學的創業課上,王健有幸結識了他的創業伙伴姚納新。
然而,創業維艱。從公司成立之初的2002年到2003年,王健把投資人的60萬美金都砸到了半導體激光分析儀器的研發上,整整一年,新產品還沒開發出來,公司也一分錢沒賺,員工走的走、散的散。
回想那段艱辛歲月,王健暗自慶幸自己沒有去做教授,而是選擇了創業、選擇了堅守。“不創業,我哪有20個億去做研發!”
如今,從前那個不到30人的微型團隊組建的“小作坊”,已成長為擁有1000多名研發人員、完整產品線的中國分析儀器行業和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的龍頭企業。
王健表示,接下來聚光科技要到歐洲與美國搞研發中心,第一站會去英國建實驗室,英國不僅創新能力強,而且研發成本偏低,在英國招聘劍橋大學與牛津大學的碩士生,成本并不比國內高。
“儀器行業最懂環境治理的公司”——在環境監測領域,這是王健給聚光科技的定位。自2011年上市以來,由于聚光科技在環境監測領域的市場影響力,外界一直把聚光科技當作是一家環保公司。事實上,高端分析儀器才是聚光科技的主業。
2006年被認為是中國環保的“新政元年”,“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了到2010年的環境保護主要指標,把資源和環境問題擺到關系到人際、代際和國際和諧的高度并成為國家意志。
這一年對聚光科技具有里程碑意義,在中國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的深入推進下,環境保護市場呈現出井噴式發展,聚光科技憑借獨特的技術路線步入快車道,最終成為中國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的龍頭企業。
從確定拓展大環保業務開始,聚光科技的定位與布局一直非常清晰,就是要做整個生態環保領域的監測解決方案,并努力在每個細分領域做到國內的龍頭。目前,聚光科技作為國內監測儀器產品線最全的公司,環境監測業務已經成為公司的支柱業務,在國內一些細分領域也已實現了市場占有率第一的目標。
“比如我們自主研發了TOFMS走航監測車,把飛行時間質譜儀裝到車上,可以實現空氣中數百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秒級、0.1ppb(十億分之一)量級的直接定性定量監測,目前已在超過100個城市實現走航觀測;比如車載的飲用水源監測系統,可以及時監測縣鄉的飲用水水質。如果建實驗室去取樣檢測,成本非常高……”王健認為聚光科技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模式與產品。
近年來,在藍天、碧水保衛戰中,聚光科技通過參與眾多國家級重大項目的環境質量保障工作,在海外市場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今年8月,聚光科技成功中標“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示范區項目——贈柬埔寨環境監測設備子項目”,中標項目為生態環境部應對國際氣候變化低碳示范區項目國際援助之一,也是服務中柬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中柬綠色共同體,打造面向“一帶一路”、南南環境合作的示范。
在普通人眼中,儀器行業是神秘而高冷的行業,似乎只適用于工業領域與實驗室等場景。事實上,分析儀器無處不在,與千家萬戶密切相關。
“比如檢測腸道菌群跟檢測白酒發酵的菌群是一個技術平臺,再比如檢測轉基因食品與人體基因也是同一技術平臺……”王健將這種多技術平臺對多應用領域稱為“多對多”,“就是同一種技術可以應用于多個細分領域,同一個細分領域需要多種技術的支撐。”
從最初的工業過程分析,到后來的環境監測,再到實驗室分析,近20年里,聚光科技分析儀器的應用場景主要集中在環保、水務、鋼鐵、石化、煤化工等工業領域和實驗室分析領域,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王健認為聚光科技到了切入“黃金賽道”的時機。
據了解,目前,聚光科技已組建了一支頗具規模的研發團隊,專門攻關生命科學板塊。“現在醫生看病都是基于診療數據,下一步我們將發揮分析儀器的優勢,做好耗材與服務的拓展,開拓一種新的技術路線,布局別人沒有做過的。”作為團隊帶頭人,王健一貫堅持另辟蹊徑。
雖然80%的精力都放到了生命科學板塊,但王健覺得時間還遠遠不夠。除了科技攻關,王健經常會去思考下一步市場推廣與應用的細節,他甚至要去琢磨未來生命科學領域該如何規避工業領域遇到的難題。
“三桶油”招標受困至今是王健未解的“心病”,近年來,中石化、中石油等企業開始重視分析儀器國產化,但聚光科技卻很難中標。原因是每次招標時,只要聚光科技參與投標,國外的儀器生產商就會集體退出,而國內廠商除了聚光科技外,大多不具備高端分析儀器的生產能力,最終因報名企業達不到3家而廢標。
數據顯示,中國的儀器儀表市場潛力巨大,預計未來10年內每年都會有兩位數的增長。但目前很多政府部門、國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采購類項目,優先購買進口設備的觀念還比較嚴重,用戶觀念的改變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扭轉,這也是目前國內儀器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